Sunday, July 31, 2011

让人意外的≪Melody of four seasons≫

经常收到JFKL的电邮,告知我们一些关于日式的节目。但是每次看了节目表,除了日本电影以外的活动我都不太感兴趣。
不久前看见七月的节目表中有木津茂理(Shigeri Kitsu)的演唱会,我原本也没打算去。﹣﹣因为根本不知道木津茂理是那一号人物!
后来听古琴班的朋友说她除了擅长太鼓之外,还会三弦。
用三弦来弹奏日本民谣?于是我感兴趣了。


第一次真正去MBPJ,这个在多年前开始就经已耳熟能详的地方。(以前就只不过匆匆地去还过一次“三万”而已。)
没有到过还真的不知道MBPJ里有个那么好的Function room。
更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MBPJ竟然还有自家的文化团!
当晚呈现了一支舞蹈和一曲敲击乐。素质还算不错,是真的有练过的。
不过,这些所谓的artists们,平时在MBPJ里做什么的呢?每天练舞和打鼓?


木津茂理穿了和服出场。那是她这趟来马,继KL和东马之后的第三个表演场合。
场上观众之多,也让我们很意外。日本民谣莫非真有那么动听?
我之前在网上浏览了一下,以为她都是以太鼓的纯音乐来呈现民谣的。原来并不是这样。
原来,她一边打鼓,一边还会演唱!歌声却是那种歌剧女高音式的。这一点,实在也很让我感到意外。
后来终于听到她演奏三弦了。
三弦的声音,于我而言实在比太鼓好听多了。
而且三弦的演奏曲里也有一首我熟悉的民谣。小时候常听见的≪祈祷≫。
原来这是日本的古典民谣,现在才后知后觉啊~


这场演唱会名为≪Melody of four seasons≫,木津茂理用不同的音乐来带出日本的四季。
当她演唱的时候,背后的荧幕上播出日本四季的景色。相信在座的日本人听了一定充满了思乡情怀。
但是我们就不很懂得欣赏她的音乐了。
我想,她若只是打鼓的话其实很好听。但是一边打鼓一边用女高音演唱那些我所听不懂的歌曲,咚咚咚~啊啊啊的~
当歌曲哀怨时候,我突然觉得,这音乐,怎么这样像“打斋”?
当歌曲激昂时,听起来却像神曲“忐忑”也!
呵呵,当然这纯属个人意见。其他人都似乎看得非常入神。
还好三弦演奏的歌曲我还是喜欢的。但升就整晚都是一脸被我骗去而且还想快点溜掉的神情......


演唱会结束后,主办当局给了木津茂理一个小惊喜。
荧幕上打出了“Today is her birthday, and she doesn't know about this surprise, let's sing for Sheri......”云云。
原来当天是她的生日呢!之前听见她说什么tanjobi的时候有人欢呼拍手,我就跟升说她似乎是说今天她生日也。
可是翻译的却没有翻这句话,升还说我不懂日语却要乱掰。原来我其实并没有猜错呢!
于是,演唱会在观众的生日歌声中圆满结束。
她应该会特别记得这一场演出吧?

Saturday, July 23, 2011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知道徐志摩,是预备班(还是中一?)时候的华文课本里,有从他《再别康桥》那首诗里摘录出来的名句精华:“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那个时候,老师还教过我们唱那首《再别康桥》,徐志摩的诗,李达涛的曲,张清芳主唱。至今我仍没有忘记怎么唱。
于是,算熟悉了徐志摩。

后来,电视上播出了一部叫做《人间四月天》的连续剧,说的是徐志摩和他人生中三个女人的爱情故事。
我每天都追看,喜欢得要死。尤其是里面那种生死相许的煽情对白。
“徽徽,许我一个未来吧!我知道我在你手里,非生即死!”
电视剧的主题曲、插曲,我都很喜欢。
剧里面有饰演徐志摩的黄磊、有饰演他原配张幼仪的刘若英,和饰演他最后伴侣陆小曼的伊能静。
那个时候,知道了林徽因,传言中徐志摩一生中最爱的女人。
可惜,她后来却嫁了给徐志摩恩师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
那也是我第一次看周迅演戏。她演的就是林徽因。灵气的大眼睛,把林徽因演得比林徽因更美丽。
所以后来的我一直很喜欢周迅,也不懂是因为周迅而喜欢了林徽因,还是因为林徽因而喜欢了周迅。

但是其实历史照片中的林徽因,也确实很美丽。
在《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本作品集里,就有摘录了冰心说的:“她很美丽,很有才气。”
不管林徽因是不是真的很美丽,她在现代文学的贡献上功不可没,这是事实。
而才气是想当然的。不然哪来那么多的新诗、散文和小说作品,得以合集成书呢?

我喜欢《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首诗。
以前念过一下,那是新月派的新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主义,讲究诗的格律中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反对滥情主义。
犹记得中六的时候有报考华文,考试前什么都没学好,考时写的就是记忆中的这一丁点关于新月派的文学赏析,导致后来一段糟糕的“结局”。不过这是题外话。


而这本《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作品集,却不是林徽因的诗集,而是散文小说集。除此还有书信。
我喜欢她的散文,词藻很美。
里面有《悼志摩》这片文,让人看了就觉得,林徽因是非常非常地欣赏徐志摩的。
也很喜欢她的书信,很真。
她写信的时候都中英参半,可是散文里的中文却那么流畅。
只是不喜欢她的小说。
也许因为故事的背景都建立在不是我们可以感受与了解的年代,所以没有被感动。
但是她散文和书信中说的历史事件以及他们本身的生活于革命情怀,我却感受很深。
很奇怪。

突然很想重看《人间四月天》,如果可以。

Sunday, July 17, 2011

你知道唐朝宋朝的人说什么话吗?

打从小学时期,我们就被教育说华语是正统的汉语,广东话、客家话、福建话等都是不正统的方言。
带着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的华语(就是中国的普通话、台湾的国语)的正统性。
于是,从小到大,读过那么多的唐诗宋词(有很多吗?),因为一直都用华语来念来理解,所以从来都没有想过,唐诗宋词原本并不是用华语来压韵的。
看了那么多我喜欢的古装剧集、古典小说和全以古代为背景的武侠小说,也从来都没有去想过古代的汉人(差不多就是现代的中华民族),到底是说什么语言的。
而即使平时看的古装剧大都是说广东话的港剧,我也从来没有想过,唐朝的人,原来是说广东话的!

昨天才知道这样的一个说法。网上研究语言学的人都说,唐朝的人原来说广东话,也就是粤语。
专家鉴定粤语和古汉语相似程度,有百分之九十以上。
如果用广东话来朗读唐诗,几乎没有不合平仄格律的。据说就连用广东话来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也比用华语来念更有起伏、更有规律和韵味。
我试着这样随手拈来一首《夜思》或《春晓》念一念,好像真的是用广东话念比较好听。

东晋南朝的时候,第三人称是念做“渠”(现在粤语写作佢”),而不是“他”呢!
唐代的官方语言,就是粤语。
除此以外,唐人也说闽南语。至于是前唐还是堂末,我在网上搜寻了一下,发现似乎众说云云,也无从考究。
不过,据说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都有用闽南语写绝句律诗。

那么,宋朝的人又说什么话呢?答案是客家话也(哇!好开心啊!)。
因为宋朝的主流语言是客家话,所以宋词用客家话念,也会比较对味。
五代和宋朝的官方语言,就是客家话。
现今的客家话也保留了很多古代汉人的古音,所以客家话也被誉为“千年唐音”也。

据说,粤语继承了古汉语大部分的音调达12声那么多(有那么多吗?不都说广东话有9个音吗?),客家话有6个调(也有5个或7个的),闽南语有7个或8个调,而华语才保留了阴阳上去4个音调而已。
所以,说广东话是最好听的吧?
九个音调,比DoReMiFaSoLaTi还要多呢!

到了明朝清朝,语言分裂比较多,但官方使用的语言大致上是南京话。
不过清朝是满人而不是汉人,说的应该是满语比较多吧?
满语,加上蒙古语,然后融入汉语。
最后演变成古代的北京话或北方话。
最后丢掉儿化韵,变成普通话......

当然,汉语的真正演变绝对没有这么简单直接。
但是这汉语的研究真的很有趣。
忽然很有优越感,懂得粤语、闽南语或客家话的我们(怎么办?我还不懂任何闽南语!),虽然不能听懂现在的上海话、苏州话,但却绝可能听得懂唐宋时期的古语。
真好。哪怕根本不可能有跟唐宋时期的古人沟通的机会!

Saturday, July 16, 2011

过度神奇。Magical Musicals

上两个星期去Sunway Lagoon的Amphitheatre看了一场音乐剧。


Sunway Pyramid跟Sunway Hotel范围都算是常去的地方了,但Sunway Lagoon却是自十五六年前第一次去过之后就再也没有重游过的。所以Amphitheatre究竟在哪里,我们并不知道。
结果连换票也绕了一大圈,才知道入口根本不在Lagoon外面,而是在酒店后面的地方。
因为在Lagoon的入口处堆了好多人,仿佛有什么大型活动,误导性地让我们认为就是那儿。
一直到进入了Lagoon里面,才确定了,原来里面真的有另外一场活动。不懂是什么歌手(还是乐团)在开演唱会。
走了一个圈圈后,升说,以后知道要怎么混进去Lagoon看演唱会了。
还说待会若音乐剧不好看,我们还可以混出来看演唱会(?!)。

入门票是网购的。换票入闸之后,工作人员却叫我们坐在一旁等待。
然后游乐场里兜风用的小火车出现了。


原来走了那么远的一段路后,还要搭小火车再走一段路才会到达Amphitheatre。
这里跟演唱会的地点有一段距离,所以升之前那浑水摸鱼的念头是不可能做到的。
再说,我们花了一百大元买一张的入门票,不可能这样浪费掉吧!

因为一百令吉的票价其实是最便宜的,所以我们入场后就打算往楼上走。
谁知道工作人员查票之后竟然叫我们坐在VIP座,而且还是第一排!
我有点不能置信,怎么可能付一百令吉却有三百令吉的优待?
后来才发现,全场的人都被安排到VIP座位去。因为观众实在太少了!
我一直想问我们隔壁那些观众买的到底是不是也是一百令吉的票,可是万一他们买的是三百令吉的,他们会哭吗?

不管怎样,就是这样以VIP的角度,看完了这部《Magical Musicals》。
演员、导演和舞蹈老师全都是西方人,但因为导演和舞蹈老师在东马有家演艺学院,所以舞蹈员有大部分都是本地人。
舞蹈方面是不错,可惜它并也不像东方的舞台剧般,会用舞蹈来诠释一些情节。它的舞蹈就纯粹是为了衬托歌曲而编排的,仅此而已。
所幸歌曲和演唱者的音色方面很好。
剧里加入了很多很经典的音乐剧歌曲,包括了《Dreamgirls》、《Mama Mia》,和《Grease》里面的。
除了歌唱本身,演唱者的演绎也算是他们最好的地方。
之外,舞台效果,包括烟花、灯光、火等,也很棒。现场的整个气氛一直是热烘烘的。


但是由于我之前一直在期待,所以后来有点失望。
它并不是一部舞台剧,只是很简单的音乐剧,因为它的故事性实在很弱。
故事的背景是在纽约的时代广场。三对男女从各地来到这里试音、踏足演艺圈,最后成为著名歌手。间中穿插了他们的三段爱情故事。


整个音乐剧就只是这样,从头到尾都是热热闹闹的。话很少。
由于故事性太弱了,没有感动点。我觉得实在是有点浪费了演员。
然而,故事性不强还不是这部剧最不好的地方。
它最不好的地方,就是加入了“本土化”的元素!
在演唱《Shakalaka Baby》的时候,突然跑了一大堆原著民出来,在那里表演喷火,然后有四个印度大兄开始打鼓,从台下走到台上喧宾夺主。什么东西呀?格格不入!
我个人觉得这部分是整部音乐剧最大的败笔。

这部音乐剧上演了一个月,据说刚开始的时候观众还满多的。
后来我看了Youtube的别人分享的一些短片,还真的人很多。(奇怪,不是说不可以私自录影吗?)
我最喜欢《Grease》的Summer Nights。
如果你click进去看看这样的一段演出,是绝对想像不了印度大兄打鼓的情节可以如何“神奇”地被编排进这部剧去的!!!


回程乘坐的是高尔夫球场那种小车子。
夜晚在Sunway Lagoon里兜风,感觉好像去了哪里旅行。
晚间的游乐场和酒店灯光很美。
整晚活动下来的最后感觉——好吧,值回票价~

如此想念你

* 差不多一个月没有上课,间中在家打渔一天、晒网六天,完全荒废。我大概是等待着要去听师兄揶揄的。

* 这几天好累(哪一天不累?),但是对于吃喝玩乐的事,依然乐此不疲。贪玩的心无所遁形。

* 邂逅了一个可爱的男子。生活还是一样,只是惊喜却不一样。工作也一样,只是心情不一样。

* 最近爱上Marks & Spencer的这款茶,洋甘菊、青柠花和薰衣草,原来是很完美的配搭。我想学会放开,那些放不开的事情。


* 可是,我依然如此想念你。你让我很怀疑我在FB上看见的是不是你。我很难过。真的。如果你知道。

Sunday, July 10, 2011

谢谢你们今天走的那一段路

我们看见警队的暴力,看见政府的愚昧。
我们听到了一千多人被捉的报道,看到催泪弹被发放到医院和人群中的照片和短片。
我们也许感到气愤、心酸和悲哀。
但是,我们不能只被负面的情绪淹没,因为我们还很有希望。
超过五万的人民,站上了街头要求净选,我们应该为大马人民主思想的成熟感到欣慰。
明知道一定不会是一段好走的路,他们还是不畏强权,为了公平和正义勇敢地出现在街头,我们应该为他们感到骄傲。
当别人的挚爱为了我们受苦、受伤、坐牢甚至死亡,我们应该为他们牺牲小我的革命情怀觉得感动。
所以我们不要难过。
我们的人民都那么爱我们的国家,都努力付出,希望它变得更好。
我们的国家一定还有希望。

感谢当天为了国家与人民的未来而出现在前线的朋友。我以你们为荣!





Thursday, July 7, 2011

红日。三十三度中


看见一抹橙红色的夕阳,想起≪红日≫这首歌曲。
「命运就算颠沛流离,命运就算曲折离奇,命运就算恐吓着你,做人没趣味。别流泪心酸,也不应舍弃,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

最近发现,当你想做一件事情,却一直踌躇着决定不了的时候,问自己:倘若明天是世界末日或者明天不再来临,自己是不是就能决定去做……原来这样的测试方式很好。
我好像想通了。
可是又好像没有。

只是最近真的很热。
气候变化异常,天灾越来越常发生了。
大家一起来,从自身生活做起,献出彼此的渺小力量环保吧!

Saturday, July 2, 2011

[初冬澳大利亚] 第17章 ~ Melbourne CBD。感觉自由

由于从酒店出来就是逛街区,所以我们每天都经过商场。
对我们而言,商场里最好看的倒不是它的商品,而是它的建筑物本身。

Melbourne Central的大钟会准时唱歌。


Australia on Collins里有美丽的碎砖画。


The Royal Arcade和The Block Arcade,可以看见古典的拱廊设计。


纯白色的General Post Office,我们是到那里去找吃的。
很多时候,到了夜晚时分就找不到东西吃了,商店都打烊得很早。


只有这家Coles例外,24小时全天候开放。


商场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卖,所以我们也去市场——Queen Victoria Market。
当地人都到市场去买菜,虽然对我们而言里面卖的东西都很奇怪。而且很昂贵~


可怜的袋鼠这样地被卖到人们口中。袋鼠很可爱呀,怎么忍心?


夜晚去state library。可以搭city circle。


Yarra河畔的风景如画,静静地很适合散步。
这里共有三座大桥,其中一座很大很漂亮。从南岸(Southbank)走到对岸时可以看见桥上左方,建在灯柱上的艺术作品。
每件作品诠释了澳洲从以前到现在,每一个时代的文明。作品都是有次序的。
连一座桥都装饰得如此有深度。


南岸的开端还有艺术家在地上作画,很多小孩在围观。


周五晚上看见年轻的快闪族(不懂算不算快闪族),穿了奇装异服,聚集在市中心热闹的一个十字路口。
红灯的时候等待在马路两旁,绿灯亮起的时候,整群人蜂涌到街道上个别跳起舞来,整个场面非常凌乱,而其他路人们依然从容地过着马路。
待红灯再次亮起之前,他们已回到马路两旁,等待下一轮的绿灯,再次起舞。
很有趣。可是,警察都不抓吗?


走向GPO附近的大街,也有成群的印度人在路上跳着印度舞宣传某个节庆活动。


Flinder street station,火车站外面有人用各种古怪的方式做街头卖艺。
这个城市,好像真的很自由。


而我们还是继续地看教堂。
在闹市中的St Paul's,和在闹市外一点处的St Patrick's,是两间不一样的大教堂。
St Paul's Cathedral是Anglican church,沙砖建成的圣公会教堂(英国国教)。
它的Moorhouse Tower尖尖的,像城堡那么可爱,却是地球上最高的公教塔哦~


而St Patrick's Cathedral是Catholic church,是用当地的青石建成的天主教堂。
内部设计看起来好像。信奉的是一样的神,可是教义不一样。
主要的分别应该是天主教推崇教皇的伟大(天主教堂里有教皇的照片),也比较严格;公教的教条看起来好像比较宽松,等等。
基督教派系之多,恐怕连大部分的基督教徒自己本身也很难分辨吧?

[初冬澳大利亚] 第16章 ~ 墨尔本黄金英里

从墨尔本市区的移民博物馆开始,到墨尔本观景台,到collins逛街区,到议会厅,到中国城,一路到皇家展览馆......
略呈波浪状起伏的那一段步行道,我们可以看见每隔20米处,就有一个黄铜色的圆盘,深深嵌入人行道中。
这一段路,是墨尔本的黄金英里。
圆盘的设计似乎不全一样,而且有号码(但我们又发现号码似乎没有照顺序走)。
不管怎样,跟着黄金英里的步行道走,可以看见很多有意思的景点。
只是我们没走太多的步行道,因为有city circle可以省脚力呗!


有天清早我们就走到黄金英里的起点去等移民博物馆开门,想要看这个城市文明的开端直至当下(不过后来不了了之,并没有沿着黄金英里走完它的全程)。


移民博物馆里的短片挺好看的。
澳洲真像一个联合国,自开始以来就有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移民到这个地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原因和故事。
不过博物馆里的这些故事没有后来,因为都在未来。


喜欢Federation Square这座建筑物,很有现代感。
不只有各类的文化中心,墨尔本的游客中心也设在这里。
(整理照片的时候忽然觉得很想念我的长发......)


里端有很多建筑群。


那天没有找到的马车照终于出现了。马车就在Federation Square这里招摇过市,很拉风的样子。


这里有家ACMI——Australian Centre for Moving Object。有的是跟动画和电影有关的展览。
看了好多,印象深刻的只有Australia和花样年华这两部电影一些展览而已。


我们在里面看东看西的时候,走进了一个像小山洞那样的物体,然后在里面东张西望在猜着那到底是什么。外面有个男生看见我们懵懵懂懂地,就在洞门口按了一个钮,然后笑而不宣。
原来,我们的动作模样已经被一个机器摄了下来,制成了Timeslice小短片。
我们可以在机器外面把自己的短片电邮给自己,好贴心的设计。
那很萌的短片,可以看这里

升喜欢看议会厅,墨尔本这里的有guided tour。于是我们去跟了一个时段。
议会厅的外观非常雄伟。几个韩国女子坐在外头吃面包。


一大清早,就有一对夫妇(大概是夫妇吧?)搬来了椅子和海报,坐在议会厅外面示威。
两个人也可以示威,实在让人佩服!


进去之前例行检查包包,进去后还得把包包存放在特定的地方。
导游Richard演说着最近议会厅里吵架的事件,七情上脸。他大概也很想当个议员吧?
同游的旅客都来自不同的国家,韩国、中国、英国等。我们说我们来自马来西亚,他说那是他呆一天就会热死的地方——有必要这么夸张吗,Richard?

我们上下议院、资料室,一间一间看。
议会厅里面好美。每栋支柱上都刻有天使。
白白恤恤的的英式建筑,绝对不会有漏水事件。


资料室里有最新一期的各种类型的权威性杂志。可是里面似乎没有人在找资料,只有工作人员在例行公事。


晚间能逛的地方不多。我们上了观景台Eureka Skydeck 88。


上去后觉得——果然,夜景实在不怎样。高楼好像没有很多。
倒是有一个很恐怖的设计。那是一个离地300米高从建筑物主体延伸出去3米而且完全透明的玻璃附体立方体。站在上面就像升在空中一样的。


另有一个露天的观景处,寒风嗦嗦,冷得不想多呆一秒。


由于有免脚力的代步工具,去那里都很方便。后来去了原本没有打算去逛The Art Centre。
它的外观设计很漂亮,Skydeck上面也可以看见。


建筑物外面是一片寒冷的荒凉,毫无人烟。


晚上躲进了某座建筑物,就想一直呆在里面不出来。因为实在太不习惯外头的寒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