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September 25, 2010

[初秋在北京] 第11章 ~ 向隅于清华,相遇在北大

据说从圆明园南门出来100米之处,就是鼎鼎大名的清华大学西门。如果接着从清华的南门出来,就会看到北京大学的东门了。
这条路线看起来是挺好走的。
然而,我们从圆明园出来步行不久,反而先看到属于北大的北大科技园,真是不解。大概这北大科技园是在校园外面的......
糊里糊涂地步行了好一段路,才看见了清华大学的大门。
门外车水马龙地相当热闹(跟我们大学门外的冷清相差甚远啊~),而门上的“金漆招牌”在夕阳底下闪闪发光。
哗~当时真的挺兴奋的。我们老早决定好要在清华里面那所谓的天下第一大食堂里吃个饭也!
因为在网上看见说,清华大学是全天候开放让人参观的。

我们在外面拍照过后,才发现门前站了很多保安,根本不让人进去。
问了一问,才知道原来已经过了开放时间。怎么会呢?网上的资料可不那么写呀!
左看右看,发现了一个告示牌。今年五月起清华就改了开放规则,只有一些公假或周末的早晨至下午三点钟,才是它有限的开放时间。
原来,尽信网不如无网也(后来在旅程中一直感受到这句话的意义啊~)。

我好失望,赖在门前不想走(想铲地)。
我真的真的很想进去看《荷塘月色》中那荷塘的风光,我想走走朱自清先生跟他妻子走过的小路,我想看看他在自清亭上亲笔题的诗......
只好带着清华的遗憾去寻找北大。
也走了好一段路,才进入北大西门。进去之前,得先在保安亭做个登记。
北大燕园里,我想看的是未名湖和博雅塔。有点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的时候,看见告示牌上有去未名湖的指引。
走呀走的,就看见了博雅塔,那是以前的一座水塔,现在应该就只作观赏用途吧?
未名湖,就在博雅塔的旁边。
我想像中的它非常漂亮,看过之后方觉得,如果我是北大生,我就会觉得它很漂亮(就像我们总是觉得Tasik Varsiti很漂亮一样)。
唔,就是一个湖呗~
其实,有些地方的美,需要用别人的故事,或者是自己的故事来衬托。
相信那些一双一对在未名湖畔谈情的情侣,必然觉得未名湖又浪漫、又美丽。
北大校园里有很多外人出入,都到这里来散步跑步。
出出没没最多的,是一辆辆的自行车。
有的还边骑车边哼歌的,休闲得很。
天色渐暗,很多建筑物都不怎么打灯。但是不懂怎的,在校园里就是特别有安全感。

我知道北大有很独特的正门,于是问学生们怎么走。
“正门?你是说西门吗?”他们原来都不叫大门旁门,只叫东门西门,或东侧门西侧门。
“你是说照相的那个门吗?”有人这么回问。
“西门吗?就一直往西走啊!”如此理所当然的回答。北京人,莫非都很有方向感?
“会很远吗?”“不会啊!”
然而,走到所谓的西门时,我们感觉像历尽了千山万水。北大,真的——好——大——!

然后,我们在昏暗的灯光中看见了北京大学的牌匾。
这果然不像一间大学的大门,反而像宫门、庙门。感觉像清代的建筑设计。
灯光跟相机一样不好,所以拍了很朦胧的照片。
走过古代的最高学府之后的第二天,我们游了现代的最高学府。

Tuesday, September 21, 2010

[初秋在北京] 第10章 ~ 颐和园VS圆明园

之前排行程的时候,就觉得把颐和园和圆明园放在同一天实在很怪,那就几乎等于一整天都在游公园了。
然而,这两个超大的公园偏偏都座落在北京北五环的地方,所以顺道一起去还是最方便的。

进入颐和园要三十元人民币的门票,还不包括一些像苏州街、文昌塔的地方,也不包括游船。
这公园,看来很好赚哪~
而门外的售票处附近还设有一些(应该是)“公家”的导游服务柜台,也有不断在招生意的“私人”导游在附近活动着。
我做过功课,知道这里有自助导游器出租,所以没有打算要导游。
自助导游器,中文的才10元人民币。如果不懂中文,那大概也才20至40元。
但是,租一个导游来为你表演表演,至少都要数百块钱哪~

很喜欢这里的导游器。上面有完整又浓缩的颐和园地图,并勾画出建议路线。
每当我们走到园中的某一处特别景点时,导游器就会自动自发地说起故事来,并告诉我们什么部分要特别留心看。
这是我们第一次玩这玩意儿,所以挺兴奋的(不过后来在很多地方都用这个了)。
颐和园是清朝的皇家花园和行宫,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是一代皇家园林风范的代表作。
据说,那是慈禧太后当年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了3千万两白银而造成的。
而重建和不断修复的目的,是为了作消夏游乐的场地也。
所以颐和园的讲解机里,说的尽是光绪和慈禧的故事。
这仁寿殿,便是慈禧曾经垂帘听政的其中一个地方。这里还介绍了当时垂帘的那种“帘”。
我发现这里的宫殿,建筑设计跟雍和宫很像,是因为都属于清代的建筑模式吗?
这桥下的商业街是要另外付费的苏州街。据说那是皇上因为担心某某妃子太过思念她的家乡苏州而仿建的一条街道。
万寿山前面有四大部洲,还有像佛香阁、排云殿等等,好多个殿堂。
我们走着走着,才意识到这并不是在逛公园,而是在行山路啊!
从山上鸟瞰,看见的是一片大海——不过,那是海,还是颐和园里的昆明湖呢?
由于时间有限,而颐和园又实在很大,所以我们几乎都是走马看花的,那些藏在山顶上的殿堂,我们就放弃了。
看完了山,继续走呀走,就到了湖边。
颐和园里共有8个码头,所以到处都可以下湖游船河。
我们看一看价钱,再看一看猛烈的太阳,游船河似乎是很奢侈又不浪漫的事情,还不如散步拍照!
看见川流不息的人群,想到每个人来到颐和园都得消费至少30元,或者更多,就觉得慈禧当年不惜大费周章地重建与修复颐和园,实在是对她后代人们的一种莫大贡献啊~
我觉得,颐和园里最美丽的景色,就在这湖边。
飘逸的杨柳,让人有身在西湖的感觉。
而另外一边的凉亭边,有的是一池绿油油的荷叶。
那算是夏末初秋时分,开得最盛的一种植物了吧?
而走在公园里,到处都可以听见“老冰棍,1元一个”的叫卖声。
全北京市,似乎都只卖这一个品牌的冰棍呢!还真有共产国的色彩~
离开之前,看见有个大婶在用大毛笔沾了水在地上写书法,很多人围观。
奇呀~我还以为那是负责扫地的大婶呢,连大婶也是书法家?
这个城市,真是地大物博,人才济济也~

转了一趟车,我们就到了圆明园
购票以后,我们也租了自助导游器。
圆明园的导游器似乎比颐和园的更好一些,它还可以用touchscreen选择路线,迷路了还可以当谷歌地图般用。没有走到的地方,也可以选按它的故事来听呢!
未进园时往旁边的地图看了看,还不太置信地吓了一下:“天啊,走出颐和园是已经感受到脚酸了,这圆明园,竟然比颐和园还要大?!”
是的。圆明园真的很大,因为它是以三个公园,圆明园、长春园与绮春园组成的。
其实圆明园里应该是没有什么好看的了。好看的东西,早在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于著名的“火烧圆明园”历史事件中焚毁了。
然而,也许因为当时是荷花季节的关系,圆明园里在那几天里正举办着荷花盛会。
于是我们有缘看见了好多好多的荷花。

圆明园大门外的气球,也是因为荷花盛会而存在的吧?
除了荷花,园中到处都放有关于荷花类别与析赏的告示版。
这一片荷花海,乍看之下还跟颐和园里的荷花湖相当相似。
不一样的是,圆明园已经变成一个很商业化的公园。
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小摊位。就像这北京吹糖人吹出来的糖摊(很怀疑,这糖能吃吗?),和用草纸制造出来的手工艺品摊。
用姓名作画。
还有这些五颜六色的玩意儿,我当时并不知道那是什么,后来在故宫看见人们售卖时有示范,才知道这些其实都是帽子也!
虽然缩成一团的,但只要一戴上,就会像花朵般散开,很漂亮(虽然不太实际)。
看见一个老伯伯在卖莲蓬,那是我小时候很喜欢吃的东西,于是买了一束边走边吃。
感觉到一些些小时候的味道。
但是,还是没有小时候吃的那些那么好吃......
火烧圆明园之前,英法联军也曾大量地抢劫过圆明园这个地方。
据说什么古董钟表、锦织绸缎、翡翠宝石,都不懂被抢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西洋楼遗景,是当年火焚后唯一留下的残砖碎瓦。
我们没有特别进去看,因为后来才知道那也是要另外付费的。
毕竟,也不过是瓦砾。
我也不知道这一切算不算也是我们的历史,还是我们祖先的历史。
不是身长于任何战乱年代的我们,只为园林古迹而叹,但不为之所动。
只觉得,那是非常风和日丽的一天。

Monday, September 20, 2010

情牵《月满轩尼诗》

以前看过的汤唯,就是《色。戒》里那的那个她。
当时我觉得她长得并不怎样,有点baby fat似的。
而最重要的是,她当女学生的样子,感觉很憔悴,演麦太太的时候,又显得很妖艳——我想是因为我不喜欢她那厚厚的白粉和上海式红唇,所以觉得她并不美。

然而,这次一边看《月满轩尼诗》,一边不断地赞叹:汤唯真美呀,怎么变得这么美!
不晓得是因为她的脸变瘦了,轮廓明显了,还是头发长了感觉很飘逸。
总之就是怎么看怎么美。
而她在这部戏里饰演的是一位港女,很邻家女孩的角色,所以妆容是化得很淡的,看起来像完全没有化妆(就是人家说的裸妆吧?),但是却没有憔悴或苍白的感觉。
有的反而是很自然、很脱俗的一张脸。
我好喜欢这样的汤唯!

想起之前双转寄过来的那篇关于汤唯被封杀后的生活故事。
被封杀的日子里,她在英国街头卖艺,并靠陪练羽毛球为生,以赚取英文课程的学费。
其实她在未拍电影之前,不只是导演系本科毕业,得过无数戏剧表演奖项,还得过好多羽毛球赛的奖杯。但是大家都只说她一脱成名,抹杀了她一直以来的付出,和她与生俱来的才华。
这文章让我想起章子仪的故事。大家都喜欢说她是一炮而红的,可是都不曾想过她以前在戏剧学院里曾经熬得多么痛苦过。
听到这些故事,我觉得感动。
能够有所成就的人们,必定有过各种各样关于努力的故事。成功不是必然的。
但是人们总是这样,只会看到别人成功,认为那是得天独厚,而很少想到别人也曾经非常努力过。
而中国的人们更是奇怪,同胞里有这么优秀的女演员,却老是要不断地把她们丢到地上去踩踏、唾弃。
这算不算也是一种“憎人富贵恨人穷”的心态?

还是说回《月满轩尼诗》,我真的很喜欢这部很香港的爱情小品。
喜欢汤唯在里面很自然、很简单的演出。
对她这个爱莲的角色,我的感觉是跟张学友回想起她时的画面一样的。
就是那个O着嘴巴呵呵笑的,那种很不做作的女子。
当然,我也喜欢这个故事。
没有很浪漫、没有洒狗血、没有大场面,也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
可是看完以后,满满的感动。
那是最简单的生活里,最不经意发生的爱情故事。

发现这是编而优则导的岸西导演的第二部作品。
岸西以前写的都是像《甜蜜蜜》这样的佳作,可是我之前看过的她导的第一部戏《亲密》,感觉是很不知所谓的。
唔,优劣差距好像还蛮大的......

Saturday, September 18, 2010

那一年的灯续光明

今年是马大灯笼节第十周年纪念。
转眼十年过去了(其实才九年),套一句老话,人生有几个十年?
十年,真的像是眨眼就过去的光景。
然而这十年里头,多少说也说不完的点点滴滴。
只是用回忆的,也得要用好多好多个十年来回忆。

我在fb里看了今届筹委招募新工委的短片,印象深刻。
那些青春洋溢的脸,令人感动并感慨。
十年前,大家都是挨着一家一家的宿舍去走、在校园各处张贴布告来宣传活动与招募新人。
因为科技,所有的事情都进步了。
而之前因为阅读书房的提问,“灯笼节”这个风波闹得纷纷扰扰。
也因为科技,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复杂。

难怪,返朴归真,开始变成了很多人的大方向。

一直很喜欢这首歌的旋律(当年写这首歌的那个人,不懂今天的成就如何)。
每一次听见,我都会想起很多的以前。
突然很想念,当年的那一杯茶,和那一晚光阴。
还有,那一年的幸福时光......

[初秋在北京] 第9章 ~ 请问你是护国寺小吃店吗?

早在出发以前就跟升说,我要带他去找北京最道地的小食(北京话是:最“地道”的小吃)。
我一直以为,这家著名的小吃连锁店,应该是叫作“护国寺小吃店”的。
旅游书上这么写,网上也是这么写,甚至走在路上,问了路人、问了旅游咨询台,大家也都说就在附近。
那一天,我们却是走了九条街那么远,也找不着“护国寺”小吃店。
倒是看见了大大个招牌的“华天地外小吃店”。
升说应该是这家,我怎么说都不相信。
只是已经太饿了,只好决定吃这家的。
然而进去之后,才发现,怎么这家小吃店这么像我要找的那家呢?这里也用自助式,而且我想找的食物,似乎都有呢......
难道,真正在护国寺的那家才叫护国寺小吃,到了地安门的分店就叫地安门小吃吗?
这什么分店另名逻辑法?而且大家怎么都不说,在这里它并不叫护国寺?

到了后来,我们才发现这家店原来有好多名字(!)。
护国寺小吃的字眼,印在一些食物的包装盒上;聚德华天的字眼,印在它的餐纸巾上;地安门小吃店,印在店门上......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名称。
于是,我们决定放弃追究它到底是谁,反正就是一家道地的小吃店。
第一次去的时候是周末,人潮非常汹涌。
这里都是老百姓常来的地方,食物卖得很便宜。
就像我们这里小地方卖的kuih-muih般。
我们找不到位子,只好到外卖的窗口去排队打包。
就是这种像“drive-thru”般的“walk-thru”外卖窗。
轮到我们的时候,我在哪儿东指指西指指,不断地问:“这叫什么?”“这是用什么做的?”
排在后面的人一定在想,那里来的大乡里。
而那个售卖的看我问东问西,也随手夹了几个给我们,包括爱窝窝、和豌豆黄,就说:“这个吧,这很有名”。
然后,我们还点了咸酥饼、素包子和素丸,还有我过后吃了好多次的驴打滚。

这个爱窝窝,像棉花般的样子很可爱,据说是以曾有一个皇帝说过他爱这种窝窝食品而名的。
吃起来很像糯米糕般,里面尽是半溶解的白糖,略嫌太甜。
豌豆黄好像绿豆糕,升说好吃,我觉得还好而已。
这个咸酥饼,吃过就不会再吃,味道是——形容不出来。
而素包子也不好吃。
素丸看起来还可以,吃下去才知道,不就是我们这里马来档卖的那种油炸食物吗?
想起我说素丸只要两颗时那售货员一脸惊吓的表情就好笑,结果她还是夹了好多个给我们,应该是因为没有人只买两颗的。
打包好还是找不到地方吃,结果我们竟然到了星巴克去吃北京小吃。
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自己做了这么不搭的事情。
后来,我们几乎每天都到那里去吃早餐,继续尝试其他小吃。
其实从我们的酒店过去只有三五分钟步行路程而已(可是第一次我们竟然搭了巴士,还走了很多路!)。
不过,无论是在外卖窗口还是柜台,我还是不断地问:“这叫什么?”“这是用什么做的?”
升说:“这安娣看见你都显掉,每天来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我说:“这么多人来,她哪里会记得我?”
“哪里不会记得你?只有你每天来这里问问题咧!”
呵呵,说的也是。
其实我只想在答案里寻找我熟悉的名字,抱着一种有听说过就应该是好吃的心理。
而且,因为这是一家清真(halal)小吃店,所以很多食物都是用牛肉做的,我们都不能吃。
不懂为什么,他们的清真店都用牛羊,而不用鸡鱼。

这家店看起来并不很清洁,可是竟然是A级单位。
比较好吃的小吃包括这个,也是糯米糕般的食物,可是我忘了它叫什么名字。
里面是红豆做的馅料,跟驴打滚很像。
而这里的炸奶糕,跟东华门夜市里的很不像。
东华门夜市的吃起来硬绷蹦,这里的则是外脆内软。粘上白糖,像是炸butter-cream的感觉。
而我最喜欢的食物,非驴打滚莫属了。
它其实跟麻糬很像,用江米面(就是糯米粉)裹着红豆馅制成。制成后在外面滚上一层黄豆面粉,就像驴儿打滚一样,所以叫做驴打滚。
后来在机场的免税店也看见了包装的北京驴打滚,买了回来才发现一点都不像!
这个窝窝头,原本没有很想吃。因为看见它的外貌就觉得跟平时看到的马来人食物很像,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之前有一晚看了电视节目,节目中有个成龙的弟子(忘了他叫什么名字),他说他最爱吃的北京小吃是窝窝头,所以我才会去买来试也。
试过之后就发现,成龙的弟子啊,果然是个名副其实的北京人!
倒是窝窝头下面的素煎糕,还不赖。
有点像(根本就是吧,我想)我妈以前很爱做的面粉煎糕。
北京的小吃,都被取了些很有趣的昵称。
除了驴打滚、爱窝窝、窝窝头等,还有糖耳朵(其实是麻花卷)、蛤蟆吐蜜(其实是豆馅烧饼)。有趣的很多,好吃的不多。
可能并不是不好吃,只是我们吃不惯。
倘若让北京人来吃我们大马著名的食物,不懂他们会不会觉得好吃。

而汤水类的小吃,则一点都不汤不水。
这八宝粥里,用的材料跟我们常见的凉水八宝汤(清宝凉)很像,可是口感却是很浓稠的,像糊一样。
不过,至少我们能够喝完了整碗。
而这个名叫面茶的东西,名不副实,非面也非茶。
它是用炒黄的面粉煮出来的。吃起来像马铃薯泥加花生糊的配搭,不过味道是淡淡的咸味。
你能想像一碗有面粉味的咸花生糊吗?就是那么难以形容的味道。
可是当地老百姓们就是那么爱吃这个东西,据说这面茶还很滋补呢!
而我要重点介绍的是,这次行程中最难吃的食物,也是我们有生以来喝过的最难喝的东西。
它的名字叫做豆汁儿
出发前看的资料说,这是北京久副盛名的风味小吃。它并不是像豆浆般用黄豆制成,而是用发酵后的绿豆做成的。
我在《暖暖》这部小说里,看过作者用了“毕生难忘”四个字来形容它的味道。
我很好奇到底,“毕生难忘”到底是什么样的味道,所以怎么说也要试一试。
而且,那里的人们都很爱喝豆汁呢!
据说配着焦圈吃,特别好味。
豆汁儿的汤,看起来灰灰的,没怎样。
拿到食物后,我嗅了一嗅。
哇——!
你知道呕吐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味道吗?这豆汁儿,嗅起来就像呕吐物般,让人反胃!
然而我想到很多经典美食(像臭豆腐之类的),嗅起来都好像很难吃,可是吃下口又感觉还可以。
豆汁儿说不定也是这样。
于是,升试喝了,立刻以很深奥的表情告诉我:“果然是毕生难忘!”
然后他说:“这是用粪水做的吧?”(哇,有这么夸张?!)
我喝了一口,马上感到自己的胃水也要翻上来了,立刻走到洗手盘去吐掉并漱口。
这豆汁儿,嗅起来像呕吐物,喝下去更像在喝呕吐物!那根本是人呕——吐——出来的酸臭胃水。
果然,毕——生——难——忘!

Thursday, September 16, 2010

[初秋在北京] 第8章 ~ 王府井寻食记

王府井大街,我们经过不下十次,逛过了两次。
第一次是去东华门夜市
曾经在某美食节目中看见人家到王府井去吃蝎子,听说是脆而无味的。出发之前还在想,到时我们说不定也要去吃一只,试试看炸蝎子到底是什么个味道儿。
但是,原来真正看到炸蝎子时,我们一点也不想吃......

那天我们在灯市西口下站,寻找王府井步行街和夜市的踪迹时,看见了名叫贵人鸟的运动服饰专门店。
那只小鸟的标志,不懂怎的,看来看去都像是抄袭的。
也许它看起来跟倒转的Nike很像。
但是它其实叫做LI-NING,就是那个两年前在鸟巢里飞檐走壁、点奥运圣火的体操王子李宁。
原来这是他开的品牌商店,北京到处都有。走在路上,看见很多人都在穿这品牌。
其实它的价格跟Nike也差不多了。
我们朝着灯火通明的方向走,看见了王府井教堂。
啊,这教堂,原本想过白天去看呢,而后面那条街上还有茅盾的故居。
后来有天经过这里时,还看见一对新人在拍照呢~
北京市到处充斥着五元十元的珠宝首饰,还写上“假一赔十”这样的字眼。
我们觉得很好笑,假一赔十,还不是一个假货赔十个假货?!这样也能骗到人买?
不过,标语骗不到,还有铜人在拉客,真是生意难做呗~
东华门夜市并不在王府井步行街上,还好路牌上有东华门、西华门的指引。
终于找到东华门夜市之后,却感觉有点见面不如闻名。
然后我才知道这原来只是一条美食街,其他商品都没有。
而这夜市,很小啊!
然而,大小不是重点。
重点是,我们是打算到这里来吃晚餐的。可是在走了一圈之后,无端端感觉饱了很多。
我们能下咽的东西很少,没有办法吃的才是这里的招牌美食。
然而,我能把这些东西叫作美食吗?

“正常”的食物实在不多。
虽然摊子没有太少,但大都卖着大同小异的食物。
像这种牛血、羊内脏还是蛇皮什么的,已经不值得大惊小怪。
连蝗虫、天牛跟蜈蚣,也是等闲物。
可怕的是,海星跟海胆都可以拿来吃?!
我想起一个捡海星的故事。
虽然每天搁浅在海边的海星或许很多,但是那个小女孩觉得,如果我们看见一只海星搁浅了,就把它捡起来丢回海里去,那么海边就会少了一颗无助的海星。
意喻一个人的力量虽然很微小,但是只要我们不断地坚持为这个世界做那么一点点小事,有为拯救地球出了些许力量,总好过什么都不做,或做更多伤害地球或危害社会的事。
而事实上,像海星海胆这类棘皮动物,真的有助于海洋的碳循环。
——这是题外话。

后来,我们只买了泡泡茶——其实只是骗人的苏打水。
其实还买了三串炸龙虾、炸鱿鱼,但是无从下口,扔掉了(那可是用炸其他爬虫、昆虫同一锅油炸的!)。
看见炸奶糕时挺兴奋的,但是却发现原来不好吃也(后来在地安门小吃店,才尝到道地的炸奶糕)。
我们还以为大名鼎鼎的王府井怎么不是闹烘烘的,原来是太晚了,商店九点半左右就已经关门了。
第二次去王府井,才看见了真正热闹的步行街。
第二次,我们去逛了老北京风情街
那是在王府井书店淘书后,看我手上一大把的。
没有想到这里更夸张,有的小吃店简直像蝎子专卖店。
一串串的蝎子还在垂死挣扎,小小的海马还在不断地卷着尾巴。
恐怖到~
海星、蝗虫、蜈蚣外,还有蟋蟀。
更恐怖的是这些不懂是爬虫还是蝙蝠类的生物,天啊,这真能吃吗?!
蜘蛛,吃了会变种成spiderman吗?
还好这里还真的有能吃的。
我看见一家店门口,三个男子拿着大木锤,现锤现买。
甜甜的宫廷御糕,吃是能吃,但是我们选的是咖啡口味,却是吃完了也吃不到咖啡味。
倒是炒粟子好吃。忘了多少钱,只记得卖得很贵,比我们这里的贵。
我至今还在怀疑那个女人是不是骗了我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