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8, 2011

[初冬澳大利亚] 第15章 ~ 墨尔本的城市风情

我们在墨尔本住的Formule 1座落在热闹的伊莉莎白大街,很靠近collins street的逛街区。
那是我全程最喜欢的一个落脚点。
走出小小的酒店,就是闹哄哄的大街。
路上人比较多,人们走路的步伐也没有像悉尼的那么慢。
——虽然慵懒的风情总是徘徊在这个城市的某个角落。
但我就是喜欢墨尔本给我的感觉。


Federation Square算是这个城市的心脏地带吧?
喜欢它的外观,沙砖、白锌片和玻璃片不规则叠出来的几何图案。那样的外墙很有设计感。
还有里面的多姿多彩的艺术馆、技术学院。
这建筑群是墨尔本的文化象征。
Flinder Street Station,非常热闹的中央火车站。
没事的黄昏,可以站在那儿people watching。


对角处是哥特式过渡风格的圣保罗大教堂。就这样大大一座,立在热闹的大街上。
随时可以进去祷个告,好方便。
发现这里的哥特建筑体总是奇特地出现在现代建筑体旁边。多看几次了,开始觉得其实这样的搭配也很和谐。


逛街区商店很多。The Brook Archade里面也有像QVB般的建筑风格。


走在墨尔本的街上,竟然可以看到马车走在马路上。
古典的马车上,赶马的人穿的还是很英式的军装,让我感觉很惊喜。
(以为有拍下了照片,可是竟然找不到!)

而我们最喜欢墨尔本的地方,是它有着可爱古典的city circle tram!
这几乎是我们全程唯一的代步工具。
它经过很多市中心的景点与地标性建筑物,每天上午十点至下午六点(周四五六至九点),每隔十二分钟一趟,而且完全免费!
很多怎么看都不像是游客的当地人,也这么搭上搭下。
可以省下很多走路的时间和力气,还可以向当值人员问路,而且可以感受它里面古典的气息。
我们就这样跳上跳下走了整个CBD。
结果另外一种也是免费的交通工具tourist shuttle bus,因为半小时才一趟而且都只走one-way,反而完全没有去搭了......

Saturday, June 25, 2011

[初冬澳大利亚] 第14章 ~ 蓝山上的小镇

喜欢蓝山上的小镇风光。


静静的、悠悠的,街上似乎没有什么人走动。游客也不多见(可是后来到观景点却还是看得见游客)。
大家看起来都好休闲的样子(不必上课或工作吗?)。



我们蓝山游的第一站是在Glenbrook。


下过雨的早晨特别清新。天色还有一点灰。
唯一不合心意的,是寒冷的天气。
导游要我们去喝杯茶。
下了车子后,直打哆嗦。唯一想喝的是热咖啡。
走了几家小店,发现这里的咖啡店都比悉尼CBD的便宜。

跑了几个lookout point之后去的是著名的Katoomba小镇,靠近三姐妹岩、Scenic World的小镇。
街上有很多落光了叶子的枝桠,乍眼望去,那种感觉让我们想起原宿和表参道。


喜欢这里小小的教堂,相比起市区那些富丽堂皇的,另有一番风貌。
不知道这些没有太多精致哥特元素的教堂,是不是就是基督新教派系的呢?


在Katoomba找午餐吃,逛了好一会儿都做不了决定。
总是觉得来澳洲就是要吃西餐的,所以总是吃西餐。
结果看见团友捧着热热的白米饭时,奇怪地感叹:怎么中餐好像是世界上最温暖的食物啊~

Friday, June 24, 2011

[初冬澳大利亚] 第13章 ~ Blue Mountains 一日游

听说最好的咖啡是日本的蓝山咖啡,可是日本却没有蓝山。
而在离悉尼CBD51公里外的郊区,倒有着一系列的高原和山脉,总称蓝山。
这片山脉之所以被称为蓝山,是因为这山脉间长了很多的尤加利树,而树叶释放的气体长期聚集在山间,所以形成了一层蓝色的雾气。
说实在的,蓝山也并不真的很蓝。山脉,依然是绿色的啦~


我们的蓝山往返游,其实是跟一个小型团去的。每人55澳币。
之前换算过车费,心想团费也没有比我们自己搭车前往贵多少。直到后来才感觉到有点被骗。
不过,反正也因为我们自己懒得做更多的资料搜查、懒得做功课,所以才决定干手净脚——跟团!

这个蓝山团除了我们,同行的旅人中还有一对法国情侣、一对来自美国加洲的男女、一个来自华盛顿的背包男、一个从伦敦为爱来到澳洲的女子、一个从黄金海岸过来的大叔,还有一对不懂来自何方的姐妹花。
导游戴了个帽子,短裤休闲look。


发现当司机兼导游James问起这些人从什么地方来时,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的州属而不是说自己的国家。好像背包男说他来自DC,我们就会懂那是美国华盛顿。
只有可怜的马来西亚人,说了自己的国家还很担心人家不懂知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我们从市区上山,一站一站地看。
看蓝山山脉山谷,看Wentworth直线而下的大瀑布。


第一次看见蓝山的大山谷,就有“澳洲好大啊~”这样的感觉。
然后,就在第一站lookout的地方,James问大家是否要来个jungle walk,我们走山路,他驾车到下一站去等我们。
大家竟然都兴致勃勃地说好(!)。
结果我们就有了那样的一个rainforest trip。
我不知道其他人在他们的国家里是否不常能够看见雨林,可是我们常见呀——即使很少去jungle trekking,但雨林对我们来说并不新鲜。
那里的草草木木,让我们想起Gua Niah的雨林。怎么看都觉得挺像的。
唯一不像的新鲜事,就是在那么冷的天气下穿着那么厚的衣服trekking。
越走越冷,冷得停下来戴手套、拍拍照,拍下那对冷到发抖的我们自己。
结果才不到三分钟,队友们已全部不见踪影。


于是我们全程都在一边赶路一边感叹,西方人走路好快呀!(而且他们都很专心地走路,不像我们般拍照、喘息、停下来喝几口水......)
赶路和感叹之余,还不断地想:天啊,怎么这么遥远?走了好久都还没到所谓的下一站!
然后自嘲,大家不懂会不会想,那两个差劲的东方人是不是失踪了,怎么走这么久还没到......

结果在到步之前,看见导游跟法国情侣走回头路,说要回到刚才错过的地方拍照。
当下有一种得救的感觉。
转念一想,就觉得糟糕。搞不好他们拍完照再走回来,我们还没有到(!!!)。
终于到站了,看见一个两个坐在那里作等待状......


接下来也去了好几个了望点,有Evans lookout,Barrow lookout等。


看完浩瀚的Grose Valley,就开始从很多个不同的角度去看三姐妹岩。
这三姐妹名为Meehni,Wimlah和Gunnedoo。


关于这三姐妹变成石头的传说很多。有说美丽的三姐妹是为了躲避魔王,有说是为了三个男子。
总而言之,她们原本都是因为要被保护而被暂时变成石头的,后来施法的人也被杀害了,于是她们永生都在期盼着魔法的解咒。
实在是不管哪个版本都嫌老套的传说也。


后来去了Scenic World国家公园。在那里可以清楚地看见三姐妹岩。
尤其是乘坐52度向下滑行的railway和在空中滑过的skyway时。
里面藏了三姐妹的灵魂,你相信吗?


不管游完哪一站,都发现队友常处于等待状态。
纳罕呀,怎么他们看景看物跟走路一样地快呢?


回程中看见雨中的红叶大街。
喜欢那一片橙红色的叶子路。没有下雨的话,会更美吧?

Wednesday, June 22, 2011

客家精神

最近很想去旅行。一边想着过去的旅程,一边想着前面的时间。
看剧集的时候,想去北海道;看书的时候,想去埃及;看人家的部落,想去西藏;看见明信片,想去希腊......(咩事?!)

常言道,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
然而,休息虽然是一种享受,但我却不会因为休息过了而更想工作。
想工作,那必须是因为想工作。
因为对工作的热诚并不会从休息、旅行或玩乐中获得,它得从工作的满足感中获得。
如果总是为了以后的安逸或以后的快乐而努力地辛劳地工作赚钱,活在此刻却没有此刻,那颗心是无法快乐起来的。

旅行,只不过为了一心看遍世界的贪婪梦想。
工作的快乐还是得从工作中获得。
就好像在某个地方遗失的自己,绝对不可能在另外一个地方寻获。

虽然每天都说很讨厌工作。
但其实,我从小就是一个很喜欢工作的,正宗的客家人。
刻苦耐劳,客家精神。

Friday, June 17, 2011

Chilam

最近在看《鱼跃在花见》。有时候太疲倦,有时候没有什么时间,看得很慢。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有趣的故事。
除了关于寿司的一些专业资讯之外,这部剧集里说的,也不外是你爱我、我爱他,然后他爱她的故事。
可是我很喜欢这个剧集。
因为我很喜欢剧集的主角——张智霖。

很久很久没有看过他的戏了。
仿佛已经过了很多年了,可是他似乎没有老去。就跟很多年前我喜欢他的时候一样,风采依然。

于是,一直想起很多小时候喜欢张智霖并连长得像张智霖的男生也很喜欢的事情。
那个时候,我们几个好友无聊透了,还化名写情书给那个男生,那是比我们年长两年的学长。
然后不懂是谁从不懂哪里弄来了他家的电话号码,我们还打电话去。
学校在情人节有送花的活动,我们还买了让别人送去。
我们中还有人特地去买跟他一样的书包带着上学。
然后每天都说一些关于他的事情。仿佛那是日常生活中很重要的情节。
而这些都是还记得的事情,不记得的事情,应该还有很多吧......

那种如真似假的,仰慕者加捣蛋者的情怀,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实在很无聊幼稚。
可是倘若有部时光机可以让我们回到过去,我想我们还是会做一样的事情。
因为那种无聊幼稚让我们明白了青春。
那也许是看过了花开花落也不一定会明白的事情。

忽然很怀念那一年的我们。
原来那个男生长得像谁一点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因为这样而觉得生活是多么地有趣、美好与快乐。
那是今天即使跟那个男生在一起或者嫁了给张智霖也绝不可能换回来的感觉。

我好想念你们。

Wednesday, June 15, 2011

[初冬澳大利亚] 第12章 ~ Sydney City Walk

悉尼有很多的博物院和艺术馆,不能一一到访,所以只是选择一些比较有趣的去看。
然而所谓有趣,也不过是见仁见智的事情。因为旅游书上写的、和网上说的,都不能作准。
毕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人家说好的地方,总是要自己看过感受过,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喜欢。

澳洲博物馆跟圣玛莉大教堂一样,是每天都经过的地方(因为就在圣玛莉对街不远处)。
有了澳洲博物馆,还要有属于悉尼的博物馆和属于新南威尔士的博物馆。
选那一间去看呢?斟酌后还是没有去。


而决定去的动力博物馆 The Power House,却是让人失望的一个地方。
在这里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跟一个机器人说了一段话,我告诉他我来自马来西亚,他说是nice place。但我很怀疑他的database里到底有着马来西亚的什么资料。
而升不断地问他天文地理数学。他不会答的就含糊带过。
这一点,倒是跟真人很像。

其实也是因为部分的展览馆关闭了,否则应该有趣得多。


看着Locomotive的模型,很想去坐Puffing Billy。
结果还是没有去那些郊区。
在悉尼的旅程,都是城市漫游。


在纪念品屋看见这个东西,很想买回家,但觉得它实在是天价。
于是想自己回来后可以照版煮碗,自己做一个绝对没有问题。但是回来后一定是不了了之的。

Tuesday, June 14, 2011

[初冬澳大利亚] 第11章 ~ 悉尼港的时尚风情

有人说,悉尼像纽约,墨尔本像伦敦。
我没有去过那两个美英国城市,所以不知道纽约和伦敦到底长什么样。
但是从平日看电影看回来的印象,就觉得,悉尼并没有像纽约。
如果真要说像,也大概只有悉尼港这一区,比较有“像纽约”的可能而已。


悉尼港湾里高楼大厦林立,四周有很多餐厅,蓝天、绿海、建筑物和人们,在太阳底下互相辉映而显得亮眼。
在如此又冷又晒的矛盾天气下,却有好多的人徘徊或闲坐在这个地方。
相比起情人港,悉尼港是热闹而亮丽的。
当然还有时尚。

那是因为走路到悉尼港歌剧院时,刚好遇上了当天的一场时装秀。
挤了过去探头看,发现似乎只有受邀者才会坐在秀场内。而游客都只能在外头张望而已。
看见了大概二十名模特儿,全都束起了一条长长的马尾。不仅仅是一模一样的造型,她们彼此之间的漂亮程度,似乎也相差无几。
只是穿在她们身上的白衬衫,却不是我懂得欣赏的时尚。
虽然每一件都不一样,可是,就是很简单的白衬衫嘛~ 而且很薄啊,什么品牌呀?

时装秀结束后,秀场涌出了大批人群。


我们混了进去,拍下了场的模特儿。


还有celebrity。好多打扮成名人般的,在接受访问。可是,是谁呢?
没有看出来。


未到悉尼之前,就觉得悉尼歌剧院是一定要进去看看的地方。哪怕入门票再贵。
然而到了悉尼港附近就不那么觉得了。
只是在外头走一圈也觉得满足。而且绕圈走呀走的,时间就不知不觉过去了。根本没有机会跟guided tour。
于是,歌剧院里的那些音响系统和内部建筑设计,那些高深的科学与艺术的综合体,还是没看了。
不过,歌剧院的外观本身,就已经是一座艺术品。


从歌剧院方向望向海港,可以清楚地看见另外一端的悉尼港湾大桥(Sydney Harbour Bridge)。
随着环形码头(Circular Quey)的步行道,我们从歌剧院走向港湾大桥。


转了一个半圆形后,就可以从环形码头的另外一端回看歌剧院的远景。


环形码头的风景很漂亮。游艇、轮船、水上德士很多。
海鸥也很多。
喜欢下面这张照片,刚好拍下了翱翔中的海鸥(恐怕也是在可怜的觅食行动中吧?)。


于是我们打算走路过那一千多米的大桥,然后再走回来看晚间的码头风情。
虽然大桥是一直看在眼里,可是走着走着,大桥就在头顶上了。
结果也转了一个圈圈,花了一点小时间找大桥的起点。
经过岩石区(The Rocks)。


我一直以为走路过桥也是要付费的,后来走了好久都没有看见“收费站”。直到看见Pylon Lookout点,才知道原来是去Lookout point远眺才要付费。
大桥除了能走,还能爬。
且不论冬天风大,爬桥的人看来个个摇摇欲坠。即使是无风的日子里,我们也不会玩这么exotic的玩意儿。
而且,爬大桥还不便宜呢~


海港大桥的另外一端,有着跟环形码头那一端很不一样的风情。
Kirribilli小镇,很朴素。
逛了一圈,发现这里的食物也相对的比较便宜。
晚餐的时候,附近中小学的学生们也放学了,在小餐馆里买外卖或喝水聊天。
港湾大桥两端的地方居然有着天渊之别。那算是我们的小惊喜。


后来,打消了原本要步行回去的计划,改乘火车。
因为已经不想再走路了。
火车会直接过桥,我们打算一直回到市中心才下车。


于是,只是从大桥的这端远观了对岸的夜景。很精彩的一个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