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May 28, 2011

[初冬澳大利亚] 第5章 ~ 旧布里斯本的城市漫步

澳洲,很贵。
那是我们整个旅程下来的一大感想。
从黄金海岸到布里斯本(Brisbane),我们乘搭了于我们而言非常昂贵的长途巴士。
大概只像从吉隆坡到芙蓉这么短的一段路程,我们两人的车票共计六十澳币(换算一下要两百马币)。即使不换算汇率,还是觉得澳洲的生活费实在很高。

而巴士,没有什么特别。静静地,把我们载到了诺大的罗马车站。
进入市区之前,看见了安静的布里斯本河。


也许初达布里斯本时是
个大清早的关系,到处静悄悄、冷清清的,很没生气。
让我们以为它跟黄金海岸一样,是一个过度清闲的死城。
后来在寻找安刹广场(Anzac Square)时,无意中步入了女王逛街区(Queen Street)一带,才发现这个城市原来也有人山人海的时候。


街上到处都可以看见街头艺人。
升说原住民这个应该是叫做Didgeridoo的乐器声很好听。
不懂怎的,看见澳洲的原住民,我总会想到《Australia》那部电影里的那个金鸡独立的King George。


只是,人们原来都只喜欢跑到逛街区去。
其他的地方,一片寂寥。
尤其是安刹广场这一带。
这个广场与塑像座,纪念着那些曾经为国家服役出战和牺牲过的士兵们。
Shrine of Remembrance里有着人们的献花。


而对街处,有着古老的中央火车站。


相较于黄金海岸那里的充满现代风的建筑,我比较喜欢老旧的布里斯本。
喜欢这财政大厦的建筑设计。以前是制钱的,现在是吃钱的——目前是一家赌场。


King George Square那里,有着这个城市的Town Hall。
建筑物前方的梁上有着叫做Tympanum的雕刻。这排雕刻中的每一个人物和牛羊都很有故事,象征了整个New South Wales的文明进展。


市区里有座小小的教堂,Albert St Uniting Church,看起来像迪斯尼里的小小世界,很可爱。
但是它座落的地点很突兀,跟它附近的高楼大厦实在是很不搭。
我们在小教堂里听了一会儿演奏会。心不在焉地,在里面四处张望。
看见玻璃上的彩色沙画,偷偷拍照。
小时候去过的教堂都没有美丽的沙画。看朋友在外国拍的教堂照片,总特别喜欢那些精致的沙画。
后来在悉尼和墨尔本,还去了好多,更美的教堂。
让身为佛教徒的我不禁感叹,佛教堂怎么就没有这么漂亮的建筑艺术呢?(善哉~)

Monday, May 23, 2011

海盗与美人鱼

自从在谷中城看见那个荒岛和那艘大海盗船,就很想看《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4》。
昨天心血来潮就去看了。觉得比上一集更精彩。
也许是因为看电影之前没看任何影评,连预告片也没看,所以觉得电影给了我惊喜。
而最大的惊喜,就是美人鱼的出现。

Image from: filmygoss.com

我觉得,电影里的食人族美人鱼,颠覆了我们对美人鱼的传统印象。
戏里的美人鱼都美得很凶悍。长有僵尸牙。

Image from: movies.sulekha.com

然而,撇开美人鱼张牙舞爪的那些时候,她们长长的头发和摆动的鱼尾,这样的人鱼形象还是美丽动人的。
我很喜欢这电影里的美人鱼,多于美丽的女主角。

这是电影的女配角,善良的美人鱼。和爱上美人鱼的传教士。

Image from: onlinemovieshut.com

而Jack Sparrow船长还是一如往常般,瘦瘦的。
Johnny Depp是怎么样从《The Tourist》里的中年人变成《Pirates 4》里的小伙子的呢?
不管怎样,这部电影的幕后制作看起来真的很不容易。这可从那庞大的制作团队阵容里看出来。
电影的最后,看closing credits也看了超过十分钟。
虽然观众都陆续离场了,然而尽量把片末的crediting看完,是我们经常做的事。
电影做得好,那是对幕后制作人员的尊重。做不好,也可以看看是什么名字的人把电影做得那么烂——虽然名字通常太多,看完也记不得。
但是,坚持把《Pirates 4》的crediting看完,是有回报的。
因为这片尾还有一点戏哦~

豆蔻的故事

PY送的豆蔻。
送豆蔻之余,也送豆蔻的故事。
原来豆蔻的原产地是印度尼西亚的Muluccas。
我一直以为是槟城。

当年,葡军为了把豆蔻带到我们的国土来,放弃了Muluccas那Banda小岛的拥有权。
据说豆蔻的果肉可以止咳化痰,果肉里的花可以去风,种子还可以煲汤。
好像每个部分都可以强身健体~呵!
我们每人拿了一个,我看着就想一口吃掉。
不相信他们说的,就这样吃是很涩很涩的。
咬了下去,才知道那到底有多涩,不是苦和酸可以形容。


PY说,把冰糖和豆蔻肉搅在一起,用slow cooker煮溶后,可以收起来慢慢冲水喝。
我偷鸡用了magic cooker。
出门回来发现豆蔻糖已经变成麦芽糖了。
成品是很硬的一颗大糖块,这样能够冲水喝吗?
还在怀疑中......

Saturday, May 21, 2011

来自摩纳哥的女孩

上周开始,法国电影节开跑了。
为了开源节流,我们只选看了其中一部电影——《The Girl from Monaco》(原名:《La Fille de Monaco》)。

Image from: thebestfilms.net

法国人浪漫,所以爱情片总是特别好看的。
喜欢这部电影的开场,因为用了Nat Kong Cole的L.O.V.E这首歌,让这个爱情故事听起来似乎很温馨。
事实上却非如此。

故事说一个法国律师,被请到摩纳哥去为一个女杀手做辩护 (原来摩纳哥是世界上第二小的国家也)。
为了保护他的安全,他的客户,就是女杀手的儿子,为他请来了一个CPA——Close Protection Agent。其实就是一个贴身保镖。
然后,他们邂逅了一个没什么名气、不断在电视上卖弄性感的气象报告员。
律师爱上了这个性感的女孩。
但是这女孩的性生活非常凌乱。虽然看起来是跟律师在交往着,却依然可以在她的酒肉朋友生日时把自己的身体当作生日礼物送给他。
而且,她跟律师的贴身保镖,还曾经交往过。
于是,律师、保镖,和摩纳哥女孩这三个人之间,发生了一段很暧昧的故事。

Image from: blogs.indiewire.com

到了最后,我们也没有真正看懂他们三人之间的感情,只是猜测着。
律师和保镖,看起来都喜欢这个女孩。电影用了很多的性爱情节去描述了这一点。
然而,律师和保镖,似乎才是真正发生感情并爱着对方的一对。
他们两个,一直暧昧到最后......

我喜欢这部电影。里面饰演保镖的Roschdy Zem实在很可爱,虽然长相一点都不帅。
而女主角是超级漂亮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饰演律师的男主角,实在是太老了。
一个口才了得而苍老男人、一个年轻性感的美女,和一个不苟言笑的健硕大男人。
我觉得那是很有趣的配搭。

而最有趣的,是电影一刀未剪(电影节的电影通常都是原汁原味)。
于是当电影播放到有性爱镜头的时候,工作人员就用卡纸去遮,有时遮得太迟,有时又遮得太久。
在别的国家播放,应该就没有这么搞笑的事情了吧?

[初冬澳大利亚] 第4章 ~ 逛街 @ Gold Coast

回来后翻看黄金海岸的照片,发现没有特别漂亮的。
黄金海岸它就是这么一个地方,除了高楼耸立的海滩,没有其他的什么可以让人留下深刻印象。
据说那些高楼,都是为了把黄金海岸这个地方带上旅游市场而建立的,后来滞销了。所以附近的人烟稀少,都是游客居多吧?
但是,住在冲浪者天堂这一区是相当方便的,逛街区就在步行距离以内。
只不过,他们的商场都好小。
相较之下,我们这里像购物天堂,不是Megamall,都没有人愿意逛呢!


街上不断看到这样的小柜台。有时候是男生,有时候是女生在驻守着。
他们好像在推销派对活动(是clubbing吧?),邀人参加。
大白天就已经在推销了。我们这里还没有看过这样叫人去clubbing的。


之前看旅游节目,以为Carrara Market是个很有趣的市集。
安排好时间特地搭巴士过去,结果实在让人失望。
除了极之昂贵的蔬菜水果之外,也没有什么有趣的玩意儿。
便宜的衣服有一些,但是看起来像是质料低劣的中国货,要买的话到中国去买说不定还更便宜。


选择在夜晚上了Skypoint。那是Q1大厦的观景台,也叫Q-deck。
原本觉得那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为那是晚上唯一可以做的事情了。六点以后,所有的商店都打烊了。就是Skypoint还没有。
上去之后才觉得好后悔呀~
白天上去的话,才可以看见美丽的海岸线(说不定还有地平线) 。
晚上整片海洋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了,只看见海滩上点点蓝蓝的灯光。


在上升的电梯中抬头可以看见一个荧幕,播映着电梯的内部。
那是世界上最快的电梯之一。从底楼到第77楼,只需42.7秒。
还没有真正感受到,就已经到了。


Q-deck里蓝蓝的灯光,让我们想起大阪的空中花园
只是黄金海岸的夜景,真的远远远远不及大阪东京来的漂亮。

Wednesday, May 18, 2011

[初冬澳大利亚] 第1章 ~ 开场白

想开始写游记,在心里组织了一下,却忽然很空白地不知道要怎么样去写......

在澳洲,我们跑了几个城市。

Long Pine

Brisbane City

Gold Coast

Great Ocean Road

Melbourne City

Sydney City

Blue Mountain

他们都各有自己的特色。但是这些特色,其实是各种东西方文化融合而成的。
没有像中国那样有着太多历史悠久、意义深远的建筑物。没有太别树一格的景观。

那里特别的,是它的大自然景物和生物。
那么大的一片陆地,相较之下人口稀疏,城市占的地方不比山川多。
于是,我们看见一片浩瀚。
在郊外,山很绿,海天一线。
山青水蓝这样的景色我们当然也有,只不过有四季的国家,天空特别蔚蓝。
我们城市的天空云多,总是比较白。

由于澳洲这块大陆在很久很久以前就跟其他的大陆分隔开了,所以它上面的生物有了自己独特的进化之路。
于是,有很多古灵精怪的动物,是这个国家最特别的地方。

我们以为澳洲人大多数是英国人的后裔,却发现那里其实什么种族的人都很多。
街上看见的人们,我们猜不着他们的国籍。

这个国度看起来相当自由,你爱来就来,要走就走。
仿佛什么人都有,也仿佛什么事情都可以做。

有些街头看起来很繁华,有的小镇看起来很简单。
我是喜欢看城市文明多于看大自然的那种人,所以比较喜欢墨尔本。
只要站在繁忙的交通灯前,我快乐莫名。

但是,澳洲的人们没有给我们很好的印象。
他们并不像日本人般对游客友善。
他们不耐烦,而且应该很懒散(尤其是打政府工的人~像我们这里的一样喜欢摇脚)。

这里的自助游没有太多挑战性,语言贯通、景点集中。
回想起来似乎都没有怎么问过路人某某地方要走哪个方向,因为都不难找到。
只有给了冤枉钱,但是没有走冤枉路。
绝对没有像去北京那样,每天晚上都有脚快要断掉的感觉。

冬天的澳洲,很矛盾。
很冷,却很晒。
必须穿得很厚,却还有搽防晒油,架墨镜。
如果我长住在有四季的地方,我会变得适应,还是会变得矛盾?

毕竟,这只不过是我们在很短很短地时间里看见的、澳洲大冰山的一角而已......

Sunday, May 15, 2011

[初冬澳大利亚] 第3章 ~ 阴天。冲浪者天堂

整片黄金海岸上,有着不胜枚举的沙滩。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冲浪者天堂(Surfers Paradise)。
它曾经有过另外一个名字(Elston),后来爱冲浪的人给了它今天这个名字。
除了Surfers Paradise,大洋路上的Bells Beach也是另外一个属于冲浪者的天堂(后来我们也去看了)——这其实是某天晚上在酒店里,不经意看到一个当地的常识问答电视节目时学会的资讯也。
据说适合冲浪的海滩不能太深,但海浪需要至少一米高。也许因为这样,所以这两个地方特别适合冲浪。

冲浪者天堂的沙滩,跟马路靠得好近。跨过马路,写着Surfers Paradise的牌匾后面就是沙滩区了。


而冲浪者天堂这海滩,实在是名不虚传。
浪,实在是太大了。
那是名副其实的惊涛骇浪,叫人看了心生恐惧。
可是冲浪者偏偏就喜欢这样的大浪。
我也相信乘风破浪的感觉很好,只不过不适合我这样怕海浪的人罢。
所以我总是觉得,爱冲浪的人,真的很勇敢。


我们到冲浪者天堂的那个下午下起了细雨,天色怪怪的,海里也很少人冲浪。
只看见成群结队的一些老外,纯粹站在海里,浪来的时候整个人都被翻了进去,仿佛在做“boardless surfing”。
也看见一群男女在进行着某些拍摄活动。少数人在散步。
有些地方,因为离开救生站太远,还不让游泳。


我们站在沙滩上看。没有下水的念头。因为当天的气候真的好冷。
我看着海里的人们,觉得自己跟他们实在很不一样。


雨过天晴后的冲浪者天堂,空中有着一抹虹彩。
这是很漂亮的沙滩,只是冬季的阴天,让它显得逊色了。


而这片沙滩,跟我们之前看过的其他沙滩也很不一样。
因为这是一个很城市化的沙滩。岸上都是高楼大厦。
从飞机降落在岸上的时候,就已经可以看见沿着沙滩而立的这些高楼。
下图中有着尖尖楼顶的,就是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住宅大楼Q1。


于我们而言,沙滩上另一特别景观,就是海鸥群。
每当有人坐在沙滩上或附近吃东西,海鸥们就会围过去。
后来在其他海滨上也看见如此这般的海鸥。
澳洲的海鸥真的好饿啊~(还一直以为海鸥是有理想的动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