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November 26, 2011

这一个欧洲电影节

在欧洲电影节看了两部电影,也已经是两(三?)个星期前的事情了。
印象依然很深刻......

看的第一部是2010年的《An Ordinary Execution》,整部电影都在说俄罗斯,却是一部法国片。
我说很奇怪。
升说,不奇怪,自己的国家不可能如此光明正大地拍部电影来诉说自己当年国家领袖的丑事吧(是吗?)。
其实,一个国家的领袖患上了严重的疾病也不算是什么丑事。
丑陋的,是这名领袖为了不让人民知道这一切,而对医治他那女医生的家人进行了避害。
一直到他过世之后,他们才从恶梦走出来,恍如隔世。
戏中的这名领袖,是Comrade Stalin。

看完电影走出来,我还在想Stalin到底是哪一号人物。
升说我怎么连这如此有名的历史人物也不懂。斯大林,那是曾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
苏联的历史啊~我还真的完全没有概念。教科书里面是否提过,我也不记得。
因为念书的时候从来没有喜欢过历史。
只是长大后才发现,历史有时候真的很值得深究。
貌似沉闷的历史里其实藏有很多很不为人知的喜怒哀乐、很多主线以外的分线故事。
那一些,我们不会在教科书里读到。
有此一说——历史教科书里的人物是真的,故事却是假的。
而小说或电影里的人物是假的,故事才是真的。

电影被标为“drama”系列,果然不出我们所料,是那种用整整一分钟拍一个墙上的钟,再用两分钟特写主角脸部表情,以反映出她内心的反复挣扎......就是这样。
戏里有一幕历史纪录片剪接出来的,让人惊讶地发现,戏中饰演斯大林的主角还真的不止装扮,连长相都跟纪录片里那个在丧礼中的斯大林尸体,长得非常相似。
实在难得~


来自荷兰的《Winter in Wartime》是2008年的电影。
主角是个少年人,背景是战争中的荷兰,讨厌德国人、在德国人威严之下战战兢兢生活着的荷兰。
这个少年人为了救一名美国籍的伤兵,并帮助他从德国人管辖的范围内逃出去,而最终害死了自己的父亲。
电影比较有故事性,情节上的大起大落就像一般的大片,但是它其实应该是个小片吧?
就是一个从少年人的眼睛出发,他看见的世界和他身边发生的事情,很简单的情感。
起初他以为父亲是为了他和伤兵而死,后来发现了叔叔的背叛又以为父亲是因为叔叔而死,到了最后才知道他的父亲是为了不让其他人无辜受害而自愿牺牲自己......
故事带出一种给少年人的讯息,就是世界并不真的就是你以为、你相信的那个样子。
看起来是坏人的原来是好人,长久以来的好人却原来是坏人。

当然,这样的讯息,本来就不止适于少年人。那是从懂事开始直到一百岁的人们,都应该要明白的道理。
然而,我们并不是不明白这世界并不一定就是我们想像中那样,只不过,常常忘记。



Thursday, November 17, 2011

[十月巴厘岛] ~ 4。为什么每个人都叫作Made?

  
“Why is everyone called Made?”
这是我半开玩笑问导游的问题。
因为之前上网找关于巴厘岛的吃喝玩乐资料,都常看见“Made”这个名字。
好像Made's Warung、I Made Joni 这些餐馆等——真是证明了我只找过吃喝玩乐的资料而没有看过关于当地的文化传统!所以,当导游告诉我们答案的时候,我还感觉蛮新鲜有趣的。

我们的导游也叫作Made。虽然他有着长长的名字,但他要我们就叫他Made。
Made在当地语言中不念成英文的发音,而是念成“玛爹”。
我随口地问了问他为什么每个人(当然,没有真的每个人)都叫作Made。我以为巴厘人叫作Made,就好像回教徒都叫Mohammad,笑话里的主角都叫小明那样平常的事。
当然,这也并非不平常,只不过它是有理由的。

原来巴厘人有着一个有趣的取名系统。不管孩子是男还是女,他们只能取四个指定的名字。
至于取四个名字里的哪一个名字,就要看他们的出生排行。
排行最大的老大叫作Wokalayan 或Wayan、老二叫做Made、老三叫作Komang或Nyoman、老四叫做Ketut。
咦,那么老五该叫什么名字呢?
很简单!就是重头再算起,老五于是也叫作Wayan,然后老六又叫Made,以此类推。
换句话说,一个巴厘人叫什么名字,已经是在娘胎里就已经注定好的事情。
而为了分别男女,男生就在名字前面加个“I”, 女生就加个“Ni”,就是I Made 、Ni Made这样。
若要再加以分辨,就在后面再加别的名字, 就像I Made Joni这样。
于是,单单看一个人的名字,就知道他是男是女,也大概知道他排行第几,有几个兄弟姐妹了。
而且,尽管还是可以有辨识度比较高的名字,他们平时用的小名,依然会是那四个指定名字。
啊~这对我来说还真的是好有趣的事情(只不过换了我是他们,我倒会觉得实在很无趣)。

旅途中闲聊,我们还问了一个很笨的问题。
当时有个小孩在马路上,向着一辆又一辆等红绿灯的车子伸手讨钱。
Made说他是Orang Jawa。
据我们所知,爪哇人大概就是我们的马来人。于是我们问他,巴厘人不是马来人,那他们大都是什么人呢?
Made说,巴厘人就是巴厘人呀!
啊~顿悟。
方发现我们原来问了以前去上海时导游跟我们说的那个笑话中的笨问题。
他说,马来西亚的游客很奇怪,问他是什么人。他说他是杭州人,但游客问他:“我知道你是杭州人,但你是什么籍贯的呢?就像我们有福建人、客家人、广东人......”
哎,杭州人不就是杭州人,就像巴厘人是巴厘人一样呀!怎么马来西亚人就是会习惯性地去问人家到底是什么人呢?
也许是因为,如果有人问我们马来西亚人是什么人,我们并不会理所当然地说:马来西亚人就是马来西亚人?
也是因为,如果有人问我霹雳人是什么人,我也不会理所当然地说:霹雳人就是霹雳人?


Tuesday, November 15, 2011

CICM的短距离马拉松已经过去三天了,双脚还是有点酸。
大概因为最近真的太少运动了,更是很久没有这样地奔跑了。
也很久,没有参与这样需要三更半夜爬起床来的活动了......

凌晨四五点就整装待发,我们开车前往目的地。
一副只要倒下头就可以立刻回到睡梦中的躯体里,却有一颗非常精神而且逐渐兴奋的心。
尤其是到了跑场,看见摸黑来到的人们,心里已经觉得:足够了,这样就已经觉得开心了。


我们开始了自己的暖身操,然后是健身中心的带动跳。
凌晨五点四十五分的天空中,还有着一轮清晰可见又偶尔被云朵遮掩着的明月。

我的脑海在不断地自动式地搜索着曾经在黑暗中做体操的记忆,那些日子仿佛真的离得好远,远得如此让人怀念......


虽然常说自己个性冷淡,但是以前不管做什么事情,都是充满热情的。
总是在热衷于做某件事,锲而不舍,哪怕只是某一季、某段日子、某些年——虽然,偶尔也会有妥协和放弃的时候。
至少,每一天起床,都觉得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空气都很香。
然后,对当天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有所期待。

而不会在争开眼睛的当儿,发现当天是个假日而觉得昨夜似乎睡得很好、今日心情好;发现当天是工作日而觉得怎么睡了那么多身心依然如此疲惫。
是工作这件事情吗?抑或是岁月这件事情,把我们的生活热情给一点一点地磨掉了?


六点十五分,21km的组别开跑了。
凌晨六点的天的蓝,是黑蓝。四周也是一片的黑暗。


跑场当天人数很多,参赛者共分成了整九个不同的组别。
等待流动厕所也要等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我们这种只是志在参与的,当然是跑最简单最容易距离最短的类别。
那是原本让小孩子参与的类别,却不知怎的好多大人们参加。
看见参与者之多,个个一副武装似的,我们开始担心自己有没有能力在特定的时间内(qualifying time)跑完全程。
升说,不怕啦,虽然你跑得比我慢,但我一定会等你的。
我说才不是,你平时都比我慢又比我胖。
只是这样互相揶揄着。


后来发现胖子这次竟然真的跑得比瘦子快。他一直在等我。
最后发现大家原来都可以在特定时间内跑完全程。
到达终点的时候,我不禁笑得合不拢口。
因为我在我那个组别里跑了个第158名,他却跑了个286。
哈哈,那真的是好好笑的事情~

当然,最好笑的事情,是我们在开跑前不断地互相鼓励说,小孩子那么多,我们不可能比他们慢吧!
结果在颁奖典礼上看见我那组别第1到5名的得奖者中,有四个都是小孩——是看起来像小学生般的小孩。
而升那组别的得奖者第1到5名都是少年模样的。
也对,年少时候精力总是最充沛。这一点倒不是什么趣闻。


还好300名以内都有奖牌,否则他会说我拖累他了。


马拉松以后,颁奖、抽奖,结束时才大概十点。
早上十点的天的蓝,是蔚蓝。
看着天色渐渐变亮,总是让人有所领悟也有所感慨。
而美好的一天,才刚刚要开始......


开始吧  狂奔的起跑线  视觉像电影剪辑着从前
心跳正在普通天上飞  拼命追 I will go this way ——《奔》孙燕姿

Monday, November 14, 2011

[十月巴厘岛] ~ 3。郊野中碧绿的别墅

那一天,我们乘搭的亚航客机若无其事般地延迟了。
以至我们到达巴厘岛的时候,已经是凌晨时分。
到了下榻的别墅,一片黑暗,完全看不见它的美——也分不清它到底美还是不美。
Check-in的时候,员工还按部就班地叫我们先到傍边的大堂那坐一会儿,说要给我们送来welcome drink。
啊,有必要这么跟足程序做事情吗?那可是该倒在床上睡觉的时间了啊~

而这家别墅,就叫做Villa Seminyak Estate & Spa。

顾名思义,那是座落在一个类似estate郊区中的小别墅。
后来才看见外面都是窄小的巷子,还有貌似贫民区的小房屋,很难想像别墅就藏身在其中。
所以,如果是在大白天前往的话,应该会有多那么一小份的惊喜吧?

凌晨两点的黑夜中,昏昏暗暗的小别墅。里头完全没有一盏灯是真正可以照明的。
尽管如此,小小的别墅里所有的角落,还是一目了然。
客厅、茶水间、厕所都在楼下。小小的。



徐徐而上的小楼梯上,有半个别墅大的半圆形空间,那是睡房。也是小小的。



那个夜里还下雨了。
躺在床上看着亚嗒片屋顶,听着细细的、滴滴答答的雨声,感觉还真的像似住在郊区的园林里面,与世隔绝。


第二天,在类似马来民族敲击乐的声音中甦醒。
来自坐在餐厅前面的几个乐手。


打开客厅里的旁门,看见一片碧绿。
而我们下榻的小别墅,就是长这样的!
一个圆筒状的小小棚屋。从外面看还真的是超小的~


对角处也看见比较大的长型小棚屋。


当然,这里也有着其他备有私家泳池的别墅。
但我很喜欢这一片两排近近相对的小别墅群。
小别墅和小别墅之间,是长长又弯弯的共用泳池。
一整片的蓝色和绿色,是我们一向最喜欢的风水配搭(呵~)。



而最好玩的地方,莫过于一打开小别墅的旁门,一伸脚就可以跳进泳池的这种美丽了!
屋子和泳池如此靠近,有种很清凉的感觉。
而且好有趣啊~


而泳池的尽头(还是开端?)处,就是提供早餐的咖啡厅。


只可惜早餐一直没有很好吃过。平平淡淡,也没有很坏。
我只是最记得它的pork bacon,完全就是美珍香肉干的味道。





Tuesday, November 8, 2011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沈佳宜

其实我不喜欢九把刀。
好像看过他的作品,但到底看过哪一个故事,又好像完全没有印象。
只是不久前却看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部小说。
因为听说这个故事有被拍成电影并即将上映,于是觉得这应该是个很好看的故事。
(其实也是因为刚好看见可以免费下载的版本,呵呵~)

书看得很快。因为书中述说的故事实在是太简单了。
简单的剧情里有让人缅怀的某些情怀,但却似乎没有一个明显的感动点。
因为书里的故事呈现出的是对青春往事的一种平静陈述,没有大起大落的情绪。有的只是事过境迁后的无奈和怀念。
而且,故事好像有点粗糙......(再这样说下去,九把刀的书迷会不会打我?)

通常,一部小说里的故事都会叙述得比它衍生出来的电影作品细腻和完整,可看性也往往比电影来的高。
因为有些剧情在书中给读者留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尤其是科幻类型的,拍出来始终很有限制。
(不过爱情片可能不一样?比较有画面感的爱情又好像比较真实一点?)
然而,如果觉得看过了≪那些年≫的书就不必看电影,那就会是一种错过了。
因为,电影的剧情跟小说里的情节其实很不一样,而且书上叙述的只不过是电影里大概三分之一的故事而已。
看过电影之后,我觉得这是我印象中唯一一部比它的原著小说更完整也更精彩的电影。

九把刀应该不是第一次当导演吧?我不知道。我从来没有看过也没有注意过他其它的作品。
但是,看完电影后,升说:比阿牛的≪初恋红豆冰≫拍得好多了。我也有同感(但不晓得为什么会拿那部戏来相提并论)。
其中最大的原因也许是因为戏里的主角都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故事背景也跟我们的成长背景较接近(≪初恋红豆冰≫里的年代实在好模糊啊~)。
虽然这部戏很台湾化,但是戏里提到的很多事情都还是跟我们的成长经历很相似的。
我们年少的时候手机也尚未普及化,我们以前也常去电话亭打电话(有人甚至强到会到电话亭去等着接电话!)。
虽然我们没有国中三年高中三年然后考联考,但是念什么书跟考什么试,不也还是念书跟考试的,哪有什么两样呢~

另外一个觉得这电影好看的原因,是觉得导演的功力还不错。
有一幕在车站,镜头不断地拍沈佳宜微笑不语的侧脸。那一幕真的好美。
而剧本也改编得很好。
把书中原有的那另外一支关于李小华的感情线统统丢掉,并加入了很多进入大学后、再毕业进入社会以后的故事。全剧只用沈佳宜做主轴。于是,沈佳宜这个主题,变得鲜明了许多。
那些年,他们一起追的沈佳宜,就是他们整个青春的轮廓。
而“喜欢沈佳宜”这回事,也变得有感动点多了。

原本我只是抱着看一部青春校园片的心情去看这部电影的。
电影的开头还真的很青春片,看起来好像是拍给少年少女看的。看到后来,却觉得是拍给曾经是少男少女的人看的。
年轻的人看这样的剧情,也许会觉得,这是什么“追”,什么“喜欢”啊,根本没有什么大不了。
但是,很多年轻时候我们曾经觉得很没有什么大不了、很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我们不再年轻以后就变得不再那么理所当然,反而是——难能可贵。

我和升一起去看电影,我想他一定有所感触,因为他以前也跟他同学一样喜欢过某一个女生。
后来他说,他和她以前也出过爱心考卷这样的东西给对方。
我不记得我有做过这样的事。
但是当沈佳宜说,她一直都用功读书,到最后却还是考不好,那时候我很感触。因为我可以想像在乎考试成绩的那种心情。
然后我记得,曾经有一次月考考坏的时候,我很难过地躲在课室外面哭的时候,过来给我递上纸巾的男生。
还有他当天所告诉过我的所有事情,我都记得。

只是当年我从来没有想过“十年后如果不懂得log是什么,是不是还能好好活着”这样的问题。

当然,这电影也有很多我不喜欢的元素。很多低级的笑话,和真的很幼稚的一些情节。
我也不知道看电影的那些人到底是什么心态,在主角跟对面的大叔在那里F来F去的时候,大拍手掌(?!)。
但是电影里最后的情节,那种对曾经喜欢过,却没有在一起的那个人最衷心的祝福,是很让人感动的。
那也许是我们要在经历过很多很多的事情以后,才会明白和体会到的感觉。

最后想说,很喜欢饰演沈佳宜的陈妍希,长得很邻家女孩。
原来她演过好些偶像剧,其中有我看过的,但我却从来没有注意过她。
听说这部电影在香港台湾都非常卖座,连真正的沈佳宜都被人肉搜查出来了,陈妍希在未来一定很炙手可热吧?

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沈佳宜。
如果你曾经努力追过一个女生,或曾经很喜欢过一个男生,但是你们并不曾在一起,你会喜欢这部电影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Sunday, November 6, 2011

不如意这件事情也绝不会是永恒不变的

网络还是那么慢,一张照片都上载不了。
比我的病还要严重。

前几天感冒菌开始蔓延。
今天整个肺好像要被咳出来了般。
我试着喝自己平常非常推荐的可乐煲橙,好像不那么凑效。
越来越觉得这个不是热咳而是寒咳,该吃点什么保温的食物。
看来没有这么轻易痊愈。
生病的感觉,永远比生活的忙碌疲惫。

前天卧病在沙发上,手机还在正常的操作中。
转身上个楼下来,发现整架机都blackout了。
虽然知道一定不可能因为没电,还是充电试试。
结果充了好一段时间,又胡乱按了好一阵子,整架手机还是毫无反应。

阵亡了?
怎么可能?
刚刚还好端端地,怎么可能在毫无预警之下不告而别?

升说,反正保证期还未过,就去换一架新的好了。
我说怎么可以,我手机里有好多重要的东西呀!
可是,真的有很重要的东西吗?
转念一想,所有的资料不是有存档,就是都可以再找回来的东西。
又觉得,手机坏掉这件事情,其实也没有什么大不了。
我没错是生长于非科技发达那些年代的人。

后来想到上网去找看有没有解决这问题的方案。
才发现原来有那么多的案例。
原来只要同时紧按Home和Power两个按钮十至二十秒,整架机就会重设。
而且里面的程式和资料等,完全不会改变。
果然,整架机若无其事地,好了。
iPhone4果然是人家说的那种会有怪问题的智能手机。

想到这样的事情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发生,而且可能不能还原,就觉得应该培养更加不依赖手机的生活习惯。
这些年来,我偶尔会背起几个电话号码。
改次要多背几个才行。
反正存在电脑里或笔记本上的资料也可能会有不见掉的一天————当然,人的记忆也总会有衰退的一天。
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永恒不变的。

所以昨天临出门的时候才发现车子的启动系统坏了,也没有什么情绪上的起伏。
因为知道不如意这件事情,也绝不会是永恒不变的。

************************************************************************

原本,故事的结局就打到这里结束。
怎知却一时失手把手机里的整篇文章给删掉了结果要重打。
可是我还是要说:不如意常八九,但是一定不会很久。
怎样?